经历了107个小时的大场面营救之后,坠落枯井的保定儿童还是死了,机器的轰鸣戛然而止,身后留下了一地鸡毛:医疗圈在咬牙切齿地疯转“家属从受害者变医闹”,主流媒体忙着汇报家属扛11面锦旗感恩政府,120司机出面辟谣,遇难者家属发声明否认索赔……

然而,真正重要的“问责”环节,被掩埋在这鸡毛蒜皮之中,竟无人顾及也无人问及。

场面再大、再感动,这终究是一出悲剧,而且是人造设施管理不善造成的责任事故,官方很知趣地没有用表彰大会来收场,但也没有表达出坚决调查追责的意向,似乎花些巨款、上百台机器,就能悄悄把这事抹平。

《河北日报》谨慎地展开了一些“调查和思考”,当然作为机关报,不可能旗帜鲜明的点题“问责”,然而,其中关于监管责任的调查结果,亦令人对有关部门失望。

枯井属于工程项目、农田水利设施,媒体对疑似相关的监管部门进行了一一走访——省住建厅回应称,自己的管理没涉及到这块,建议到农业和水利口问问。

河北省农业厅则明确答复,枯井不归他们管。

打井办理取水许可需要经过水利部门审批,然而这看上去关系最密切的部门也两手一摊,河北省水利厅回答说,从政策上没有明确(枯井)由水利部门管,井的所有权是谁,谁来管,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国一切地下资源属于国有,无论你是工业用水、温泉洗浴、还是灌溉农田,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批,并缴纳相应的水资源费用——相关部门的监管权威就体现在这里,也仅仅体现在这里,打井取水显然不是法外之地,然而废弃枯井却成了无人认领的法外之地。

农业与灌溉密不可分,经媒体调查,类似的废弃枯井遍布河北大地,很多都隐匿于杂草丛中,没有任何围挡、遮盖和警示措施,成为人畜共患的沉默杀手。在河北农村,不时会发生儿童坠落枯井的事故,有过教训的村庄在事后统一采取了行动,而那些仍在默默等人踩雷的地方,更多裸露的枯井依旧无人过问。

无责任则无管理。既然说“谁所有、谁管理”,很好,找出所有人来,提起问责诉讼,哪怕是村集体也好,村民私人也好——在我国严格的水资源监管下,大田里不可能存在无主的水井,当初打井都是花了钱的,办理许可证也都是登了记的,相关部门能不能硬气地把花名册翻出来,把“谁所有、谁管理”的政策法规翻出来,把真正的责任方查出来,也好把对水利部门的质疑洗白?

显然,有关部门对追责这件事不大上心,或者不敢上心,媒体也不敢深问,执法部门也无动于衷,仿佛一个活人死在人造设施里面,只能归咎于老天。

而吃瓜群众居然也对“追责”议题缺乏热度,倒是更热衷于去追什么“医闹”话题,这样的舆情环境也令人失望。

“顾头不顾尾”是各种监管部门的典型特征,对于有吃拿卡要缴税收费空间的前置审批环节,一向牢牢抓紧,而对于涉及工程安全的后续监管,则常常流于稀松,甚至留下致命空白。这无疑偏离了政府监管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为公共利益和安全把关,还是仅仅专注于敛财收费?

具体到农村来说,凡是涉及到利益的,几乎没有法外之地:种田挖鱼塘有人管、打井取水有人管、宅基地盖房有人管、在河里捞到乌木有人管、在自家院子里挖到了文物也有人管……然而,无利可图的领域就成了“三不管”,废弃枯井无人管、废弃烂尾楼无人管、老旧危房无人管、学校塌了也无人管……

“谁所有、谁管理”其实是流氓逻辑,这是隐匿偷换了“监管”责任的拙劣话术,管理有经营管理,有日常管理,有安全管理,但是都无法取代第三方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安全监管。

而“谁审批、谁监管”才是真正的行政监管基础性原则,相信每个拥有审批权限的部门都对此耳熟能详,故意想不起这个公认的法治原则,却捏出一个“谁所有、谁来管”的可笑借口——有关部门敢依此借口下乡抓人追责吗?

“顾头不顾尾”是监管钻进了钱眼的体现,能有钱收、能吃拿卡要的环节密切监管,漏网必究,而没有钱收、费力不讨好的环节谁爱管去管,出了事就踢皮球,扯些“政策没有明确”的淡,老百姓真要挖出根价值千万的乌木,有关部门翻箱倒柜也能拿出来“政策”依据。

一出早已反复发生的悲剧,头一次吸引了这么多目光,依然又是虎头蛇尾,而没有产生机制性改变的动力,场面再大再感动,又能如何?是能让相关部门负起责任?还是能让类似的灾难不再发生?那些曾为转播“正能量”场景不遗余力的各路媒体,为何在问责环节万马齐喑?

文章来源:纸上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