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老翁:当年,那是一个多好的工厂啊 !-激流网       当年,那是个号称“中国第一、亚洲第二”的造纸厂,厂里有一万多工人。每天上班时,步行和骑车的人流沿着厂前宽敞的柏油路向工厂涌去;厂里传来的汽笛声、工人们的谈笑声和清脆悦耳的自行车铃声融汇在一起,仿佛演奏着欢快的工厂晨曲。

如今,再也听不到工厂的汽笛声,再也看不到那上班的人流,因为工厂的大门紧闭。过去,厂区前的大道两侧遍布花坛。每到夏季,花坛里鲜花盛开,香飘四溢。如今,花坛里杂草丛生,遍布垃圾。厂区内更是蒿草遍地,到处是萧杀、破败的景象。由于缺乏木材原料加之管理不善,换了几任老总的厂子几年前就停产了。

由于企业转制,工厂先是实行股份制,继而被彻底卖掉了,工人们下岗之后都被买断了工龄。尽管一些工人重新就业,却从此成为被剥削的雇佣工人。说什么工人阶级是主人翁,还是主人翁吗?主人翁每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元,可是管理主人翁的老总们、高管们的年薪却高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主人翁?不是了,早已经不是了。

在计划经济鼎盛时期,工厂每年为国家上交好几个亿的利润。我的父亲、母亲、弟弟、妹妹都曾经在厂里工作。那时,他们都为是厂里的工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每人都戴着厂徽,并以此为骄傲与自豪的标志。妹妹还有个嗜好,下班后换下工作服总是将厂徽取下别在新换的衣服上,歪了就正一正,脏了就擦一擦;随之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

工厂有几个庞大的家属区,家属区有近百幢楼房。那时,分到房子的工人们是不用花一分钱的。刚结婚的小青年分的房子小一点,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和工龄的增长,住房的面积也会逐步增加,搬进大些的“两屋一厨”或“三屋一厨”。

尽管厂里实行的是八级工资制,可是厂领导和车间领导的工资与工人差不多,有的八级工加班兴许比领导开的工资还多。哪象现在工人与老总的工资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啊!记得那时父亲每月的工资只有七八十元,却养活了七口之家。

东极老翁:当年,那是一个多好的工厂啊 !-激流网       厂里有附属医院,工人和家属有病都到厂医院就诊。工人就诊只花五分钱的挂号费,医药费全免。家属是半价,尽管如此也花不了几个钱,因为那时医疗属于公益事业,医药费的价格极低,根本不用为看病发愁。厂医院对诊治不了的病人,便将其转到大医院或者外地医院,比如北京和上海的专科医院。厂里不仅报销医药费,连路费也一同报销。厂里还有疗养制度。工人若是到外地疗养,路费和食宿费全都由厂里报销。

厂里福利搞得也好。逢年过节,大米、白面、猪肉、鸡鸭鱼还有水果什么的都分,并且帮你送到家里。要是被评上劳模或者先进生产者,不仅发给你奖状还有奖品。奖品虽然不多,关键是那荣誉让工人们从心里感到劳动光荣。家里要是有个红白喜事,工会主席会主动上门帮助解决。

更让工人们感到高兴的是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厂里经常举办各种球类棋类比赛,诸如篮球赛、乒乓球赛、象棋赛等等,老工人和青年工人都要试巴试巴。赶上年啊节啊,还举办一些文艺汇演和歌咏比赛,大合唱、小合唱、独唱、京剧表演、诗朗诵、相声、杂技、魔术,工人们自排自演的各式各样的节目还真有些水平。厂里还有一个工人艺术团,他们演的节目可就专业多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唱出了那个时代工人们的心声,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

然而,这一切都成为美好的回忆。抚今追昔,令工人们唏嘘不已。我有一个儿时的好友,他曾是厂里的一名中层领导,几年前也被买断了工龄,如今已经退休。一次谈起工厂的往事,他动情地说:当年,那是一个多好的工厂啊!

(作者:东极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