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的背后:阶级固化比贪腐更可怕!-激流网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是官场,也是职场和人生,折射了很多不公平和潜规则。

是的,这个世界从未公平过,多少人降生的那一刻起人生就注定不同。

这是一篇很残忍的文章,因为它可能会生生撕开你躲避现实的外套,毫不留情地向你展示那些赤裸裸的阶级差异。但是,智哥还是想说,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不一样的正能量,因为,我们都未停止和命运做对抗。

01

阶级逐渐固化

进步的动力将消逝

《人民的名义》,主旋律其实就是八个字:反腐倡廉,利国利民!

但什么是腐败?

最原始的腐败,可能就是你给我一沓人民币,我帮你办一件事、说一句话。但这种腐败方式已经鲜见了。

腐败不仅仅是直接拿钱,也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如果你今天答应帮别人做某件事,别人答应你退休之后可以去他那里当公司董事,这算不算腐败?或者,你今天答应帮别人做某件事,别人答应你的弟弟、你的儿女、你的小舅子去他的公司当董事,这算不算腐败?

这两种是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可以让精英阶层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巩固其统治地位。欧美的中高级官员和议员,绝大多数来自富豪家庭,而且多数是不止一代的富豪家族,他们在担任政府公职的时候,就已经通过这种交换为自己的退休铺平了道路,也为自己的亲戚铺好了道路。而一般情况下,能给与这种交换利益的,也多数是较有实力的企业,其老板也是精英阶层。这样,层层的关系网,经年累月的交易,将会出现阶级固化。

因此我们发现剧中的一些现象依旧让人深思,比如——

副检察长(陈岩石)的儿子是省反贪局长(陈海),

大法官的老公(高育良)是省委副书记,大法官的侄女是省反贪局处长(陆亦可),

系主任(高育良)高升后当初看中的学生也都步步高升,

市委书记(李达康)的老婆(欧阳菁)是银行副行长。

于是有网友戏谑道:他们合伙搞死了一个农民出身的帝都部委处长。

《人民的名义》的背后:阶级固化比贪腐更可怕!-激流网     正是因为精英阶级固化了,所以他们需要一些手段,使他们可以一直维持自己的地位——而这些手段,又确实可以让精英阶层继续固化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比腐败更令人担忧的地方。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就不再有进步的动力和活力。

02

社会流动性降低

寒门将更难出贵子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社会流动性是非常高的,有人开玩笑说改革开放前十年,发财靠胆子;第二个十年开始,发财靠路子,社会流动性开始降低;再过十年,发财靠老子,那就是社会流动性最低了。所以才出现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官三代、富三代。现在这精英阶层里面还分层,比如红二代看不起官二代,官二代看不起富二代。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所以像“我爸是李刚”这种事情就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事件。

1980年,一个农民家的孩子踏进了北大的校门,邻里乡亲都以他为荣。可他到了北京之后才发现:

自己没读过课外书,跟不上同学的聊天话题;

穿衣搭配非常土,女生找他扛包打水,理由居然是为了让自己的男朋友休息一下;

做个自我介绍,也被当众嘲笑,说他普通话讲得像日语;

除了插秧是能手,他一样都拿不出手。

就是这样一名农家子弟,他创办了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机构,他入选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业领袖”,他的名字叫俞敏洪

寒门出贵子,逆境出英才,俞敏洪的人生经历书写了读书改变命运的传奇。

《人民的名义》的背后:阶级固化比贪腐更可怕!-激流网(俞敏洪照片对比)

可是,如果俞敏洪再晚生几年会怎样?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

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学子出自寒门;

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

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

农家子弟的名额都被谁占了?

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于2012年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报告通过研究50年数据,得出了一个让全社会哗然的结论:

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40%的北大学生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是阶级固化很明显的一个特征。

03

死气沉沉的日本

上升通道已被掐死

以日本为对比,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是怎样的死气沉沉。

看日本,经济停滞二十年,社会阶级分明,上升渠道几乎被掐死。就像柯南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里说的:“肮脏政治家的儿子只会成为肮脏的政治家,满脑子只想着赚钱的医生的儿子还会成为这种医生,银行总裁的儿子终将成为银行总裁。

那么日本的下层人民呢——少女去援交、去攀附上层阶级的老男人;少年只好寄托于游戏、动漫、AV等精神鸦片,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宅男。

为什么我去宅、我去迷恋二次元、我选择颓废,因为很简单啊,当我努力奋斗都不能改变任何事情的时候,我的奋斗又有何意义呢?日本青年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对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公共事务的漠不关心,这源于对自己社会身份的不认同,“肉食者谋之”嘛,我关心又没什么用干嘛要管呢。

当然更主要的这也是日本统治阶级主动地不让本国青年觉醒。一位日本宅男在社交网络的一句话“如果这个国家要让我为他去死,那这个国家就去死吧”流传甚广,要知道,这可是七十年前开着飞机撞航母的大和民族啊,从堂堂热血的“昭和男儿”到如今自我抛弃的“平成废宅”,中间差的只是一次经济萧条和一个固化的社会。

04

上升渠道渺茫

还有打破阶层的可能吗

《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 “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内容。从这些话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某种情绪——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的消极情绪。

《人民的名义》的背后:阶级固化比贪腐更可怕!-激流网    年轻人为什么“丧”?简单得很,工作压力过大,上升渠道渺茫,别说事业有成开创未来什么的,就连房子都买不起。人又不傻,你能看到的未来预期就这么点,努不努力差别不大,那肯定就“丧”起来了。

顶层操控规则,中层高节奏工作,而底层的穷人,将连被剥削的价值都不再会有。

那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更关心的问题是:这个社会还有打破阶层的可能吗?还有找到上升通道的可能吗?

有,当然有!

即便是在阶层高度固化的英国社会,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依然出现了一个人,他打破了阶层的天花板成功晋升精英,他就是Nicolas ——一个农夫的儿子,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了美国名校的教授。

《人民的名义》的背后:阶级固化比贪腐更可怕!-激流网    十四分之一,从概率上来算,约为7%.

无独有偶,全球复杂网络研究权威、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巴拉巴西在《爆发》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类行为的93%是可以预测的,而剩下的那7%无法预测的人则改变了世界。

书中没有给出7%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但至少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世界上永远存在这样一类人,他能够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缘、环境,他能够挣脱时代对他的束缚,让世界另眼相看,这一类人被称为英雄。

《人民的名义》剧情确实很棒,演员阵容也很强大,在大家享受正能量时,我忍不住聒噪几句,请大家海涵,因为吊死崇祯的那棵老歪脖子树,还……

《人民的名义》的背后:阶级固化比贪腐更可怕!-激流网  

本文参考来源:

新青年2017:《评人民的名义:阶级固化比贪腐更可怕》,作者:马贯之;

缓缓说:《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作者缓缓君;

悦读,以及网络等,如果不当,请联系我们。

(作者:高管智囊团。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