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考上985也不一定中产,为什么还是要考?-激流网教育之“窘”

阶层固化是个老话题了,但今年特别热,很容易引发社会共鸣。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事实,也就是社会阶层的代际遗传已经成为社会常态,越来越难以打破,大家都感到很焦虑,尤其是城市中产家庭。

即使你的孩子争气,能从千军万马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考上985大学,也不意味着他未来能顺利地进入中产以上阶级。而不行了如果你处在社会中下层,那么你的孩子未来仍然处于社会中下层就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你现在已经跻身上流社会,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上流社会同样正在经历财富集中的过程,一部分现在的有钱人将来也会变成中产,乃至干脆沦入社会中下层。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样的血统论固然不足取,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其实绝大多数人类社会都是这样的,每个人的社会阶层并不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或者是否足够聪明、勤劳,而取决于你的父母为你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我们现在把这种情况叫做拼爹,多少还有点不满的意思。但也许大家没有意识到,绝大多数时代和绝大多数社会的人对此都是坦然接受的,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但这种对拼爹的不满在中国却是普遍存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经历过革命,中国人民是全世界唯一曾经胜利过的人民,平等曾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基本最朴素的价值,以至于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应该是毫无疑问必须优先的价值,以至于我们失去的时候还有人为之欢呼而浑然不觉。直到发现不仅自己再怎么努力工作也没用,而且自己的孩子可以预见的未来也将和自己一样,才发现过去我们上当了。

平等曾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价值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平等就曾经在革命年代成为确切的社会现实。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微留下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有机会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其实大多数人都出自干部、教师、公务员家庭。

在农村,能够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迅速走出农村的人,大多数也曾经是地主或其他社会精英阶层家庭。那些真正祖宗八代贫农的家庭,通过高考成为社会精英的,少之又少,乃至可以忽略不计。城市工人家庭的情况与此类似,真正祖宗几代人都是纯粹的工人家庭的,很少有人能够通过教育摆脱自己原来所处的社会阶层。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1990年代之后出生的年轻人中间。今天,199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已经步入社会。如果你是在北上广工作,身边有大量这样的人,如果你稍微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中出身农村的少之又少,尤其是祖宗几代人都是纯粹的农民的家庭,如果刚好有人出身农村,多半他们家中在解放前曾经是地主、富农,或他们的父母中有人担任公职。而那些来自城市家庭的孩子,大多数也出自干部、教师、公务员、医生等家庭,而很少有人来自曾在1990年代经历了父母都下岗的纯粹工人家庭。

毫无疑问,这些90后的孩子,正是前面说的那些在恢复高考后通过高考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人的子女。在这些人中,毛时代的记忆多半是痛苦的,甚至可能是暗无天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本身具有成为精英的能力,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也没用机会得到相应的机会,而只能与广大普通工农群众混在一起,充当体力劳动者。按照他们的想法,这是社会不尊重人才,不尊重人的能力,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改革开放之所以好,在他们看来,最好的地方就在于能够人尽其才,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接受教育过上与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生活。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真正来自社会底层的工农家庭,通过高考进入985名牌高校,从而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是出生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人。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中,来自普通工农家庭和社会中下层家庭的比例之高可以说既空前,也绝后。虽然即使在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中,占比例最高的也仍然是前面一代人和后面一代人的情况,即来自社会精英阶层的家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说法,一个贵族的养成,需要经历三代人,第一代人积累财富,第二代人积累文化,第三代人才能成为贵族。这就是说,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积累需要一代人一代人的去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革命只是剥夺了社会精英阶层的社会资本,但并没有剥夺这些家庭的文化资本。而这种文化资本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比普通劳动者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重视。

如果你出自农村家庭,可能会体会更深。如果你上了好的大学,多半并不完全是因为你比你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更聪明、更刻苦,而是因为你的父母很少要求你参加劳动,而会尽量让你把时间用在学习上。那些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和高中考大学的时候被你淘汰下去的那些同学,则多半多少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教育不如你的父母那样重视。

出现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社会阶层的情况,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只有阶层分化,才有实现阶层流动的必要;第二是阶层分化还没有大到父母凭借积累的资本就能够改变子女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教育仍然是相对公平的。很显然,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已经开始分化,但教育仍然是相对公平的,自主招生还没有开始流行,素质教育也还只是在媒体上鼓吹而没有付诸实行,那些好学校还没有完全垄断好的教育资源和进入好的大学的机会。

这显然是革命的成果。因为革命,所以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大家几乎都处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父母还没有积累起什么能够影响子女教育的社会资本。也同样是因为革命,教育资源以相对均衡的状态分布,而没有完全向城市集中,在城市里也没有向重点学校集中。这就为那些出身普通工农家庭却天赋出众的孩子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窗口,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努力来进入更好的大学,得到更好的工作岗位,从而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大概就能明白文革为什么叫文化大革命,而且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废除了高考,改用推荐在工业、农业劳动中以及军队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年轻人来进入大学。因为,毛泽东意识到了,革命虽然打碎了原来的社会精英阶层所积累的社会资本,但他们的文化资本却在建国后的高考制度中延续着,而那些真正的工农群众并没有真正成为革命的受益者。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文革中,那些获得推荐上大学的机会的人,大多数也并不出自纯粹的工农劳动者家庭,而是拥有一定文化资本的家庭。当然,这个制度只实行了几年,就恢复了高考制度,而那些当年通过推荐进入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们并没有如毛泽东所希望的那样,成为劳动者的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反而成了既得利益者,而且千方百计地掩饰他们工农兵大学生的身份。

同样,那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虽然通过高考进入了中产阶层,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并没有对他们的工农兄弟有太多感情,也并不感谢革命带给他们这二十年难得的机遇窗口期。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比同龄人更聪明、更能干、更努力,而且,他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将自己所获得的社会和文化资本用于培养自己的孩子。

即使如此,这些人中也出现了一些背离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人,虽然这个群体并不大。这一点在学术界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对上一辈学者来说理所当然的对文革的否定和批判,他们却不以为然。对于革命留给今天的中国的遗产,他们也更为重视。而这些年轻人,在上一辈的主流学者中间,就成了一群离经叛道的人,成了违背常识的左派。

比阶层固化更可怕的是社会阶层下滑。相比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的情况,中国社会还处在剧烈变动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金字塔化趋势尚未完成。这就意味着,一些目前已经跻身中产的人的孩子不仅更进一步向上的机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少,而且稍有不慎就会向下滑落。绝大多数中产家庭所积累的社会和文化资本并没有能力完全排除这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教育上。

因此,今天大中城市的教育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为了进入更好的大学,就要进入更好的高中,为了进入更好的高中,就要进入更好的初中,为了进入更好的初中,就要进入更好的小学,为了进入更好的小学,就要进入更好的幼儿园,为了进入更好的幼儿园,只能让孩子在入园之前就开始接受各种培训。而在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均衡的背景下,国家为了防止择校,就选择了划分学区上学,这不但未能阻止家长择校,反而造就了一个特殊的市场,也就是学区房。同样地段和条件的房子,仅仅因为所属的学校不同,价格可能就相差很多,甚至有些人则是干脆在看中的学区买一个条件极差的小房子,并不去住,只是为了把孩子的户口迁进去上学。

即便如此,更进一步的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两极分化也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国家也无力改变。而在接下来一轮又一轮的社会阶层变动的竞争中,孩子本身的智力、勤奋、努力所起的作用可能将会越来越小,而父母所能积累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将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拼爹将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不管我们怎么骂,都已经很难改变这一趋势了,因为这是社会阶层分化的必然结果。

但这并不是鼓吹读书无用论。本文恰恰是想说,即使如此,在大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可能的重视孩子的教育,让孩子更佳勤奋、努力、聪明。虽然你的孩子未来很难与官二代、富二代竞争,但至少在与那些条件与自己接近的家庭的孩子的竞争中,他们要想不失败,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使无法进入权贵精英阶层,能保住父母千辛万苦才获得的中产社会地位,不也是个不坏的结果吗?

考上985未必能让你的孩子进入精英阶层,甚至也不一定能保住你的中产地位,但是考不上985,向下滑落的概率就要大很多了。所以,考上985仍然是重要的。毕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高考季】考上985也不一定中产,为什么还是要考?-激流网(作者:岳峙。来源:国风观察。责编:畢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