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篇有关文革成败的文章,我们也来论述一下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和指导文化大革命理论的胜利。

一,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首先,我们要承认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失败了。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也为人们展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美好前景,但是,从运动本身的目的衡量,文化大革命还是失败了!

迎春:文革的失败与理论的胜利-激流网天安门前的红卫兵

为什么说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失败了呢?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结果是走资派又重新夺得党、政大权,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实现了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复辟,所以说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失败了,这个结论是符合实际的!但是,我们不能从文化大革命失败的事实中,得出指导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毛泽东的继续革命失败了!恰恰相反,事实证明了继续革命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证明了继续革命理论的胜利。正像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并不会因为巴黎公社的失败、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和我国出现改革开放等事实而被否定一样。因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则是对于客观趋势的科学反映;而巴黎公社、苏联解体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则是历史发展的具体形式。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必然是曲曲折折的,是在前进和后退中实现的,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则是这一曲折过程的内在联系和抽象,因此,不能用历史发展的曲折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样,我们也不能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曲折,否定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论。不过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将在第二部分进一步探讨。

有人认为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的失败,是毛泽东选错了接班人等等。这类观点是错误的,主要是把这样一场的伟大革命运动失败,完全看做一种偶然现象。实际上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存在客观必然性,这是由当时国内、国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的;更进一步讲,是由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国际关系决定的,是有物质根源的。

网上有一篇《文革必然失败》(以下简称《失败》,附后)的文章,说到文革失败的必然性。主要理由是“三个不行”:“那届人民不行”、“那届党和政府不行”、“那个地球不行”。虽然文章主要是从人们的政治思想方面讲的,实际上都是说生产力、生产关系,讲到了失败的物质根源,因而文章的论述基本上是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但是,文章在肯定文化大革命必然失败的同时,却否定有总结文革失败经验教训的必要,这就过于绝对,缺乏辩证法。这里我们就借用这篇文章的论述,进一步说说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文章》最主要的理由是:“那届人们不行”。文章说:“——满脑子还是‘小富即安’的小生产者的意识”,“对于毛主席所言资本主义复辟了劳动人民就会‘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担忧更是毫无认同、完全没有危机感。”“我们‘那届人民’自己还在跟走资派眉目传情呢,根本就承担不起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那份责任。”这些都是就思想意识说的,而种思想意识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文章也说到:“——‘那届人民’——没有亲身经历过社会化大生产”。

是的,新中国建立前,毛泽东就指出,我国经济还有90%左右的经济生活还停留在古代。从生产力角度说,就是这90%还采用手工工具的个体劳动,没有实现机械化的大生产。在这样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小生产的自发趋势只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其思想意识必然是“小富即安”;从物质条件看,复辟资本主义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趋势。当然,要承认还有另外一种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趋势,否则无法解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推翻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能够推翻蒋家王朝,开辟社会主义道路,除了国内存在着现代工人阶级以外,还因为当时有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国相邻,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上升的趋势以及我国处于半殖民地等条件,仅从我国国内的生产力看、从物质条件看,并不具备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因此,当国际条件具备和我国党内力量有利时,还是有可能取得文化大革命的胜利。可是,在我国进行文化大革命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处于低潮,因此,文化大革命失败是一种客观必然。从国内物质生产力的角度看,文化大革命失败存在着必然性。

文章说第二个原因是“那届党和政府不行。”“那届党和政府并没有真心实意执行毛主席的路线,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毛主席的路线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共产主义过渡。在当时那样物质生产力的条件下,在“那届人民”的基础上,也不可能产生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坚强“先锋队”。

历史证明,当时共产党内具有明确共产主义目标的领导人很少。所以,毛主席说我们党真懂马克思主义的不多,“戚本禹其中(指《回忆录》——引者注)讲到的,除了毛主席,他极少听到其他党的高级干部谈论共产主义理想”。

新中国建立时,刘少奇是确定的接班人,但是,他当时的政治纲领是“巩固新民民主主义秩序”。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专门有一章就叫《刘少奇同志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构想》(第三章),为刘少奇的政治路线辩护。其实,无论是对于工业还是农业,刘少奇都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资本主义。薄一波轻描淡写地说:“——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少奇同志有些观点与毛主席也有不尽一致的地方。比如,对待私营工商业,毛主席在强调利用的同时,比较突出强调节制资本、限制和反限制的一面;少奇同志则在赞成限制的同时,更强调发展和利用的一面,以致在天津讲话中讲到‘剥削’问题时走了‘火’。在农民问题上,毛主席强调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少奇同志则认为不能过早轻易动摇农民的私有制,提出先有机械化,后有合作化,不要怕农民冒富,党员也可以当富农。”等等。(《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61-62页)

刘少奇在天津与一些大资本家谈话时表示:“希望他们多办工厂,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以致八个、十六个,办得越多,贡献越大”。这种观点是薄一波所说的赞成“限制”资本?当然不是,而是依靠、发展资本。至于刘少奇还说什么“剥削有功”、“剥削越多越好”等等(引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第53、56页),这些观点不仅不符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也与共产党的基本原则根本对立。毛主席在《批判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他们没有懂得革命性质的转变,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81页)批判的就是以刘少奇为代表的党内民主主义派。以后矛盾日益发展,最后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中两个司令部之间的激烈冲突。

邓小平在毛主席逝世以后,公开说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说什么不要分“姓资”“姓社”,提倡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更加露骨地提倡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党内高层对这些论调反对的声音很微弱,相反,反对文化大革命却高度一致。

刘少奇还讲理论。刘少奇以前的博古、王明都讲马列主义,毛泽东主要和他们的教条主义作斗争。到邓小平以后,就不讲马列主义了。邓小平公开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等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公开说自己不看马列主义“长篇的东西”,充分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水平。

民主革命时期,我国社会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矛盾十分尖锐。反帝反封建、打倒蒋介石反动政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明确目标。很多同志跟着毛主席打天下,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是明确的。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向什么方向前进?经济沿着什么道路发展等等?很多人并不清楚。至于要沿着消灭私有制、消灭共产党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更不明确。所以,毛主席在晚年说:“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还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甚至反对。”“而一部分党员却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第487页)大量高级干部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抵触,就是毛泽东这些论断科学性的有力证明。 

毛主席不仅揭示了“官员们”反对文化大革命是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他指出:“列宁说建设没有资本家的资产阶级国家,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法权。我们自己就是建设了这样一个国家。跟旧社会差不多,分等级,有八级工资,按劳分配,等价交换,要拿钱买米、买煤、买油、买菜。”“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第487、486、413页)这样,毛泽东就把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文化大革命就不是偶然出现的事件。

这里还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马恩选集》第三卷第21页)列宁也说:“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脆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选集》第四卷 第84页)在马克思、列宁看来,资本主义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在这样两种社会形态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时期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可见,社会主义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彼此斗争的一个过渡时期。

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和列宁等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列宁逝世之后,他又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公有制改造;并打败了法西斯的入侵,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但是,他也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认为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社会就不存在阶级斗争了,也不会发生资本主义复辟了,社会主义似乎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1938年,他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此刻还只实行于苏联的这个制度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里已经没有什么剥削者,也没有被剥削者——人们相互关系的特征,乃是不受剥削的工作者们的同志的合作和社会主义互动。这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完全相合”。《在第十八此党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更进一步说:“在报告期内,我国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的最重要成绩,便是剥削阶级余孽最终被消灭的事实”。总之,斯大林认为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社会根本不存在阶级斗争了,“剥削阶级余孽最终被消灭”。他不仅认为苏联政治上不存在阶级斗争,经济上也不存在阶级斗争的基础,认为商品经济不再是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根源。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有人说,商品生产在任何条件下总还是要引导到而且一定会引导到资本主义。这是不对的!”“我国的商品生产——它决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而且它注定了要和它的‘货币经济’一起共同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的事业服务。”(单行本  第12、15页)所以,毛泽东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阶级斗争?——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误,列宁则不然,他说小生产每日每时都产生资本主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486页)关于商品生产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前面已经论述,就不重复。毛泽东还指出:“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革命;从共产主义的这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也是革命。共产主义一定有很多阶段,因此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革命。”(《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册第341页)

斯大林理论上的错误,对于我国复辟资本主义是有一定影响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并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第308页)这里有关否定社会主义存在阶级斗争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就完全是照搬斯大林的观点和他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没有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主要矛盾的观点,已经被苏联资本主义彻底复辟、我国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是错误的。而我国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接受这种错误观点,相反,却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理论,说明“那一届党和政府不行”的论断符合实际。

《文章》说:“最后,那个地球不行。”我们基本上同意文章所说的理由,就是说当时的国际形势处于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这是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外部条件。

总之,《文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必然失败的三个理由,结论是:“一句话,文革必然失败。这是由当时的阶级力量对比所决定的。”我们同意这样的结论,并试图把这些政治思想的分析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物质条件的原因,说明文化大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二,继续革命理论的正确性

关于继续革命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我们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涉及,而且专门写过《<决议>也要重新评价》(载《跟着毛主席继续革命》一书)的文章加以论证。这里只系统、简要说明这一理论既符合马列主义,也已被社会发展的历史证实。

1,继续革命理论符合马列主义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称:“‘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而且还说:“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思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例如,认为社会主义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即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应该限制和批判,因而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就应该限制和批判;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小生产还会每日每时地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因而形成一系列‘左’倾的城乡经济政策和城乡阶级斗争政策;认为党内的思想分岐都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因而形成频繁激烈的党内斗争,等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第315、317、323-324页)毛泽东所引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点,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仅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也被历史发展所证实。有关马列主义论述的科学性,我们在《<决议>也要重新评价》一文中有论述,这里就不重复。要说明的是,继续革命理论不仅继承了马列主义有关过渡时期的科学理论,纠正了斯大林有关的错误观点,而且发展了马列主义,形成了社会主义阶段(即过渡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里程碑。

2,历史发展证明了继续革命理论的科学性

从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到现在,已经50多年,苏联完全复辟资本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充分证明了继续革命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指出:“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的?是阶级斗争嘛。刘少奇说阶级斗争熄灭论,他自己就不熄灭,他要保护那一堆叛徒,死党。林彪要打倒无产阶级,搞政变。熄灭了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第486-487页)可见,文化大革命运动本身就证明了继续革命理论的科学性。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旗帜从克里姆林宫降下,更加证明了继续革命理论的科学性。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证明了继续革命理论的科学性。如果说毛泽东在世时还要问:“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现在,到处都是资本家,而且“老板”成了社会尊敬的称谓。当前我国资本主义复辟的现象比比皆是,只剩下政治上还有个共产党领导。不过仅存的这个共产党领导,与原苏联解体、共产党失去政权还是有差别的,而且在反对资本主义复辟的斗争中,绝对不能无视这个区别。

总之,事实证明,继续革命理论不仅符合马列主义,而且把马列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里程碑;同时事实也证明,继续革命理论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而且对历史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迎春:文革的失败与理论的胜利-激流网(作者:迎春。来源:本文为激流网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