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生产发展一直存在着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斗争。改革开放以来,走资派为了否定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掩盖生产发展中的两条道路斗争。历史事实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掩盖的。我国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两条道路的斗争是客观存在,谁也掩盖不住。

过去我们讲走资本主义道路,主要讲生产关系——生产社会形式的变化,讲社会的两极分化、阶级分化等。例如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似乎成了国家发展遗忘的角落,城乡差距也进一步扩大。而在城市,无数工人用自己的辛劳撑起一个个血汗工厂的同时,也撑起了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让四体不勤的老板们‘先富’了起来,而真正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却还远远没法‘后富’,这便是作为所谓领导阶级的工人的现实处境。”等等。(引自《<资本的终结>:为了挽救明天,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物质生产包括生产的社会形式和物质内容两个方面,两极分化是讲生产的社会形式。而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总是表现为一定的产业结构与地区分布。我们这里说的生产结构和地区分布,就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形态。

论我国社会生产发展的两种形态 ——兼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激流网大凉山的孩子

一、社会生产发展形态的两种不同表现

由发展轻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到首先发展重工业,生产逐渐向内地转移;再回到首先发展轻工业,工业集中到沿海城市、地区,是社会生产发展形态的不同表现。

1840年帝国主义用军舰和火炮打开我国的大门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90%的经济还停留在古代,主要就是使用手工工具从事农耕,进行个体劳动;仅有的一点现代工业,也是纺织业、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的上海、天津等地;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生产有了高速发展,不仅社会生产的总量迅速增长,而且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如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自己掌握高新技术等,地区分布则由沿海向内地转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生产总量有较快地发展,但是,生产结构和地区分布几乎又回到了解放前的类型:首先是发展轻工业,农业衰退,工业生产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形成几个一、两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等,最先进的技术被外资控制。这种首先发展轻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到首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向内地转移;再转为首先发展轻工业,现代工业集中在沿海城市的这种急剧变化,有没有内在联系呢?当然有!这种内在联系就是经济制度的变化:由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又复辟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除了总量的表现之外,还表现为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发展社会形态。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状况,不仅会影响生产能否持续发展,而且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然表现为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其产业结构、地区分布是一种形态;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发展,必然是竞争无政府状态,形成另一种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形态。社会生产发展的两种形态的变化,也是经济发展两条道路斗争的一种表现。

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勾结封建地主阶级,阻碍了我国的工业化,不仅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停留在手工工具的生产水平,仅有一点轻工业,也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生产发展方面,首先提出要实现工业化,就是要用机器替代手工工具,使工具从人们的器官中解放出来,从而使社会生产发生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在产业结构方面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区域分布则是逐步向内地转移,这是由实行公有制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转而首先发展消费品生产,发展纺织、服装等轻工业行业;地区分布又重新集中到沿海城市和地区,这是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尤其是大量引进外资的必然结果,两条道路发展生产的社会形态分野非常清楚。

二、生产发展形态出现两种不同表现的原因

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有制就首先发展重工业,地区分布向内地转移?这里涉及扩大再生产、积累和积累的社会性质等一系列经济理论的基本问题,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却把“经济”的概念搞乱了,认为“赚钱”就是生产,就是经济,现在用“国内生产总值”所表现的生产增长,往往并不是真正的生产增长,所以,我们要从经济理论的基础内容说起,从物质生产说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有制经济逐步演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就排斥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占据了统治地位,把人们对经济生活的认识都搞混乱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对于什么是经济、物质生产等基本问题也搞不清楚。我们曾经写过《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生产关系》和《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经济》(载《迎春文集》)等文章,而且不断地结合实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反复地批判西方经济学。在探讨生产发展社会形式时,也必须正本清源,从头说起。

现代西方经济学不仅不懂什么是生产社会形式——生产关系与生产社会形态——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的区分的区别与联系,也不懂生产与经济的区别,甚至于连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区别也不懂。为了说明生产发展的社会形态,只有从物质生产与非物资生产说起。

1,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物质生产,只有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有科学、文化、政治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指标体系,反映物质生产发展变化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等指标,就成为我国统计体系中最主要的经济指标。而西方的庸俗经济学则认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生产数量不是以产品的长短、大小或轻重估计,而是以产品所提供的效用估计。’萨伊这种生产不创造物质,只创造效用的观点,无限地扩大了生产劳动的范围,——把赌徒、娼妓等的活动也看作‘生产劳动’——是十分荒谬的。”(《西方经济学史概要》鲁明学等编著第272-273、275页)西方经济学的“国民核算体系(SNA),是以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分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造者,不管你是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总统或者妓女都一样。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增加值等。”(《新中国前三十年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刘日新著第44页)可见,是采用工农业生产总值等作为主要经济指标,还是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仅是一个指标体系的改变,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两种不同经济理论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物质生产体系指标;改革开放以后,转而实行西方经济学的国民核算体系指标,这是经济理论的根本改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背叛。”(《经济理论大倒退的反映——国内生产总值》)

采用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就抹杀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界限。

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服务业,也叫第三产业,包括“——-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国际组织”等。明明知道是科学、教育、文化,也列入“生产”总值之内,而且把“社会服务”、“国际组织”都包括在“生产总值”之中,这是混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界限的典型(参看《中国统计摘要》2017第200页)。而这个混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却被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称为“20世纪的伟大创造”。我们认为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最大“忽悠”。

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我们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复进行了批判,就不重复。

2,生产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

生产和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物质生产,不过经济生活不仅是生产,还包括流通、分配和消费,是再生产的过程。生产只是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这本来是人们的基本知识,但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到了金融资本占据统治地位以后,资本家只知道赚大钱、“钱生钱”,抹杀流通与生产的区别,反而不重视物质生产。股票、债券的涨跌,外汇市场的起落,企业的并购等赚大钱、赚钱快的活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西方经济学还出现了所谓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概念等等。

关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再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恩选集》第二卷第86-102页)中已经做了详尽的分析,这里就不重复。

金融投机是不是生产?当然不是!首先,金融投机是流通领域的活动,根本不是生产活动;其次,金融投机是流通领域的一种社会形式,不是所有社会形式都存在金融投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才大量存在金融投机。而现在国家统计局却把根本不是生产的金融投机,如倒买倒卖股票、债券、外汇等等,都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之中,说明政府当局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也不懂什么是生产。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就消灭了股票、债券市场,更不存在外汇市场和企业并购等现象。那时我国的生产发展不仅高速度,而且持续、健康,产业结构优化,地区分布合理等。可见,股票、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生产的内容,而只是资本主义的流通领域的一种社会形式。由于股票、债券、外汇等“钱生钱”来的快、赚得多,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金融资本占统治地位,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蓬勃发展,亦步亦趋跟着资本主义道路爬行,还认为是生产发展、经济增长呢?

我国政府还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业,把旅游收入也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其实旅游是生活消费,不是物质生产,这就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总之,现代西方经济学混淆了生产与经济的概念,抹杀了生产、流通和消费不同环节的区别。

现代西方经济学还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钱生钱”的活动,称为“虚拟经济”;把物质生产等归纳成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这类概念根本就不科学。物质生产和消费能够“虚拟”吗?手机、电视上的面包能够吃吗?能够充饥吗?当然不可能!物质生产和消费,根本就能“虚拟”。可见,“虚拟经济”的概念就不能成立。所谓的“实体经济”的概念也是错误的。物质生产是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流通、消费的主要内容,根本就不能虚拟。

我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一会儿提出要发展第三产业,说什么第三产业的发展,代表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一会儿又强调要向“实体经济”倾斜。强调发展所谓的服务业,就是以非物质生产部门为重点;向“实体经济”倾斜,就否定非物质生产是重点。两种产业政策是对立的,政府究竟要推行什么产业政策呢?可见,制定政策的人就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

3,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

物质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的物质内容,一个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即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

现代西方经济学把“赚钱”,当做生产、经济。认为一切社会的生产、经济都是“赚钱”,把资本主义生产当做生产“一般”,根本就不研究物质生产。真正研究物质生产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也研究了物质生产的基本内容。他在《资本论》中分析了物质生产的三个阶段:个体生产、简单协作和机器生产,而且分析了机器的三个部分: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工具机等(参看《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一章协作、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等)不仅如此,他还结合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揭示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见,马克思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做出了经典式的科学分析,而且对物质生产的内容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这里结合社会主义为什么会首先发展重工业等,谈谈有关物质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而生产又分为生产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两个方面。生产面粉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面粉是作为商品出卖,还是作为产品直接自己食用,则是不同的社会形式。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的基础,而社会形式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则具有不同的社会形式,如调拨物资等等。人民币是我国物质产品的社会形式,而不是物质产品。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是指物质生产的增长。而现代西方经济学则把货币收入、支出看做生产,混淆了物质生产和社会形式的区别。要知道,就在解放前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还是实行实物地租:粮食生产结束,佃农把收获的粮食分成三堆,由地主挑选一堆作为地租,这种生产、分配过程,完全没有货币的存在,难道就不是生产?总之,货币运动只是生产社会形式的一种。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货币收入者就是生产者,赌徒、娼妓也是生产者?坐豪华游轮的旅游活动就是重大的生产活动?国家银行增发人民币,也是物质生产的增长?把货币收入、支出都看作是物质生产,那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大量电子诈骗活动,也是生产?马克思如果知道中国这些“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会不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

学会区别生产社会的形式与物质内容,是学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主要点。马克思在评论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时说:“而忘记这种差别(指不同社会形式与物质内容的差别——引者注),正是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的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所在。”(《马恩选集》第二卷第88页)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要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划清界限,学会区别生产、经济的社会性质,学会区别资本主义的生产、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经济。

只有在搞清楚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生产与经济、生产的社会形式和物质内容的区别等之后,在澄清了现代西方经济学造成的种种混乱之后,绕了一个大圈子,才能够进入生产发展、扩大再生产的本题。

4,生产发展的物质条件——积累

积累是生产增长的源泉。再生产按其规模又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产维持原有规模的,叫简单再生产;增加产量,就是扩大再生产。通常所说的生产增长,就是指扩大再生产。

生产增长、经济发展,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就是扩大再生产,如由年生产一万台机器,到生产一万零五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就是积累,由生产一万台到生产一万零五台,就要有更多的零部件,要有更多的动力、设备和支出更多的劳动等等。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扩大再生产,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是假的。

生产增长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就是积累。原来生产一万台机器,现在要增加到生产一万零五台,就需要增加五台机器的零部件,要增加工人劳动等等。这五台电视机零部件和工人劳动就是积累。所以说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没有积累就没有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主义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关于扩大再生产必需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原理,我们在这里就不重复。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实行公有制、走社会主义道路。要尽快发展社会生产,首先就要发展重工业。只有发展了原材料、机器加工等,才可能用机器设备武装工农业生产,社会生产才能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规模,经济才能高速发展。以纺纱为例,要用纺织机器替代人工纺纱,就要生产纺纱机,要有动力机等等。而要生产纺织机器就必须有钢铁生产,有机器加工业等等,只有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才能扩大再生产,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所以,我国要首先恢复、发展鞍山钢铁企业,建立机械工业等等。

5,积累的社会属性

积累总有社会属性,不是属于资本家,就是属于劳动人民。

资本主义积累的社会形态与社会主义积累的社会性质不同。资本主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家私人的积累,而社会主义的积累是国家、集体的积累,是劳动人民的积累。资本家私人的积累,由资本家使用,必然呈现竞争无政府状态;而社会主义积累,主要是社会(国家)统一使用,必然是有计划按比例分配,所以,能够首先发展投资大、周期长的重工业,而且,在地域上逐渐向内地转移,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均衡发展;而资本家的积累,特别是吸引外资,则首先投于利润大、投资量少、周期短的消费品生产,地域分布则集中在沿海城市。

我国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能够生产出原子弹、导弹、运10飞机等高技术产品,从物质条件方面看,就是因为公有制国家能够统一集中全国的科研、生产力量,突破物资缺乏、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从精神方面看,也是人们冲破了为个人利益的陈旧意识,具有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视野。如果仅仅为个人生活、家庭幸福,钱学森、邓稼先等是不会回国从事导弹、原子弹事业的;也不可能有成千上万战士忍饥挨饿、隐姓埋名从事基地建设等。总之,只有在公有制社会,才会出现这种首先发展重工业、尖端技术产业的现象,从而使我国不仅生产了原子弹、导弹,而且用自己生产的设备,建设了攀枝花钢铁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生产了大量农业机械,包括手扶拖拉机等等,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激增,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生产的地域分布逐渐向内地转移,成都、贵阳等地生产基地的建设,县办工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开辟了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新纪元。

总之,由于实行公有制,积累主要由国家和集体掌握,可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先发展重工业和技术先进的产业,使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均衡、健康地发展的状态。

顺便说一句,过去我们在批判西方经济学时,很少涉及有计划按比例的问题,这是因为有计划按比例是公有制经济发展生产的现象,不是公有制经济的本质。西方经济学就是要混淆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本质区别,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掩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西方经济学从历史唯心主义的哲学出发,按照决策的方法划分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计划经济,本身就不科学,因此,我们在阐述社会主义时,强调公有制的本质,没有突出有计划发展经济的现象特征。

而资本主义积累,特别是引进外资,必然首先投资于资金量少、周期短、利润大的消费品生产,即所谓“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私人积累,必然造成生产、经济的竞争无政府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发展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首先是发展消费品生产,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鞋帽、服装等,提供廉价消费品;大量引进外资以后,发展重工业,为外资生产汽车等高档产品提供钢铁等原料,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高端技术产业、技术却由外资掌握:大型民用客机靠美国和西欧供应,芯片由外资掌握;生产畸形发展,农产品要大量向外国购买,石油、天然气主要依靠进口,连炼铁的铁矿石也要大量买进。整个经济呈现出混乱状态:一方面是城市工业大发展,另一方面是农村经济的衰落、凋敝;一方面是大量工业产品过剩,如钢铁、水泥、家用电器产品等,另一方面又要大量进口农产品、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和波音、空客飞机;在地域分布方面,重新集中到沿海大城市、地区。上海、广州、深圳等都成为一、两千万人口的城市,大量农村打工仔涌入沿海城市、地区,而农村则剩下孤老农民和留守儿童。这就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两条道路斗争在社会生产形态方面的表现。

三、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发展生产,而是生产过剩

自从2008年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群众依靠借贷,国家靠发行纸币、债券搞社会福利,靠预支购买力的状况维持不下去了,作为“世界工厂”的我国,生产过剩也暴露无遗。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不是发展生产的问题,而是怎么解决生产过剩。

论我国社会生产发展的两种形态 ——兼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激流网图片来源:网络

在面临生产过剩的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如我国的过剩资本流出国外等。

为了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上届政府“大手笔”投资四万亿,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建码头,修机场,筑铁路等,使本来就生产过剩的粗钢产量,由5亿多万吨,增长到8亿多万吨。全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地区,而我国粗钢总产量

占一半,每两吨钢中就有一吨是我国生产的;比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产量的总和还多。采取大搞基础设施,不仅加剧了生产过剩的严重程度,而且造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沉重的债务。

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生产、生活发展相适应。但是,当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是生产、生活发展的要求,而是政府为了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保持社会稳定、政权稳固的需要,因此,不少基础设施不仅不能盈利,反而要补贴,增加了政府的负担。

这一届政府仍然采取同样的办法,修建“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很多城市大量建地铁,盖房子,现在又搞“共享单车”等等。总之,要千方百计地消费钢铁等过剩产品,以维持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措施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熨平”经济危机的老套路,经过多年反复实践证明,只会加剧经济危机。当然,我国是“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强大的国有经济和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够把危机爆发的时间拖延得更长一些,但是,生产的社会形态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与流通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物质生产发展了,货运量才会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客运量才会增长。铁路、公路、车站、码头、地铁等只有适应生产、生活的水平发展,才可能健康营运,顺利发展,否则,不仅不能够增加积累,扩大再生产,而且会浪费大量物质财富,造成更大的债务负担,加重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走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道路,必然是一条死胡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经济的“空心化”,以及沉重的债务等就是前车之鉴。只有重新回归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生产、经济的发展才会有光明前途!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论我国社会生产发展的两种形态 ——兼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激流网(作者:迎春。来源:激流网。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