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我们要先从内蒙警察说起。

听说内蒙的警察特别牛,他们经常跨省抓捕嫌疑犯,一副“犯我省企业者,虽远必诛”的势头。

某药酒被查出含多种违禁成分,被披露后,至今屹立不倒。反倒是揭穿它的医生享受完跨省逮捕的待遇后,回家差点精神失常,为了回归正常生活,向举报公司道歉。至今再也闭口不提药酒的事。

有趣的是,医生被跨省抓捕没多久,内蒙警方再一次出动,这一次也是一样——他们要去北京抓捕诽谤本地企业的嫌疑犯。原以为又是一次“鸿茅药酒事件”,没想到是牵扯出伊利集团董事会明争暗斗的“大瓜”。

我们对“伊利事件”做个简单梳理。

3月26日,一条“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被带走协助调查”的消息,在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大量传播,让与伊利公司相关的奶农、上下游合作商、企业员工以及资本市场投资者感到恐慌。

4月9日,涉嫌诽谤罪的刘成昆、邹光祥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接到伊利公司和潘刚本人书面报案后,呼和浩特公安机关依法开展侦查,以涉嫌寻衅滋事罪、诽谤罪将犯罪嫌疑人邹光祥、刘成昆抓获。在审期间,刘成昆坚持自己无罪,并否认受人指使。

4月23日,刘成昆妻子在微信公众号“我在抱住”上刊载文章《涉伊利案媒体人刘成昆妻子:丈夫被抓后还以为被黑社会绑架》,控诉内蒙警方跨省执法,并否认丈夫刘成昆被人收买恶意抹黑伊利公司。

4月29日,伊利公司副总裁徐克代表公司再次声明,公司董事长潘刚因患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在国外接受治疗,在治疗及恢复期间,正常主持公司相关工作,履行相应的职责,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4月30日,潘刚在视频连线中称其确在国外接受治疗,在生病期间,文件的审批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一些重要的会议也通过电话、视频参与。

10月24日9点30分,邹光祥、刘成昆涉嫌犯寻衅滋事罪一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第一法庭公开宣判。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邹光祥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以寻衅滋事罪判处刘成昆有期徒刑八个月。两人当庭表示上诉。

接着,伊利集团发布公开信——恳请彻查郑俊怀及其保护伞,至此,伊利集团高层跨越十几年的利益纠葛慢慢呈现在公众面前。

伊利风云录-激流网

郑俊怀是伊利的创始人,他把一个小厂子带成了中国最大的乳业集团,牛根生、潘刚都是他培养出来的乳业大佬。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乳业教父”。

伊利股份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红旗奶牛厂,1984年改名回民奶食品加工厂,1992年股份改制,1995年9月发行1715万公众股并于1996年上市。郑俊怀历任厂长、总厂厂长、股份公司董事长、总裁。和绝大多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一样,伊利股份能从20年前,一个内蒙古的奶品加工厂发展成中国奶业无可争议的老大,郑俊怀功不可没,可以这么说,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股份。

90年代的伊利身份是国企。在世纪之交国企产权改革的阶段,多少国之重器在改制中落入创始人手中,当时如广东的TCL、美的集团就是整体出售给了创始人李东生、何享健团队。这个过程造就了很多商业巨贾,可以说许多活跃在21世纪初期的商业大佬都是通过这一方式捞到了第一桶金——作为创始人的郑俊怀,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然而2004年的那场伊利股市黑幕,郑俊怀不仅失掉了公司股份,并且在不甘中锒铛入狱。

伊利风云录-激流网伊利创始人郑俊怀(上)和伊利现董事长潘刚(下)

伊利风云录-激流网蒙牛创始人牛根生

故事要从2004年6月17日说起,当日伊利股份发表公告,称董事会召开会议,罢免了独立董事俞伯伟,为什么要罢免独立董事俞伯伟呢?仅仅是因为俞伯伟要对国债投资进行单项审计吗?独立董事虽说在上市公司无非是一只花瓶,是一种摆设,就好比所谓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都是董事长选中的角色,都没有什么独立可言,但是一旦要对这个橡皮图章动粗,却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触犯众怒,因为这毕竟是个象征,更因为独董要做的至少表面上看是为公司维权。独董要行使权力,董事会立即罢免,这不就等于诏告天下,伊利股份有黑幕,郑俊怀心中有鬼吗?

事实果然如此,一点悬念也没有。其实在此之前老郑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就是为了吞下伊利这头大象。

1999年12月伊利股份为解决管理层持股,由公司两名中层张显著和李永平出面成立了华世商贸公司,接受法人股转让。2002年又以伊利高管家属的名义增资持有公司法人股844.85万股,成为伊利股份的第五大股东。伊利高管的家属中间,有郑俊怀之女郑海燕,副董事长之夫马庆,董秘之子张显著。2004年6月以后,华世商贸的股份才转让给用于管理层激励的呼和浩特市启元投资公司。虽然伊利的澄清公告中称,转让的迟缓是因为2001年9月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协议转让的规范意见,但是,伊利股份并没有能够解释管理层1500万元的收购款来自何方?

间接的后果则是再一次引发人们对于国有股股权转让的怀疑。2003年7月,金信信托收购呼和浩特市政府手中2800万伊利股份的国家股成为伊利的第一大股东。当时伊利的每股净资产为9.54元,半年每股业绩已经达到0.58元,每股的转让价却只有10元。金信信托为什么要买大家也不清楚,因为大家都知道金信信托的交易是受人之托,到底谁是真正的收购者,谁是伊利的实际控制人?”表面上看,国有股转让价每股10元的确不低,但是要知道的是2002年9月10日,伊利增发的4996万股,发行价格达到了16.85元,即使现在伊利每股的净资产又到了每股5.19元(复权为10.38元)。伊利国有股的低价转让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另外一个更明显的事实是,金信信托在成为大股东之后,伊利股份什么变化也没有,甚至连一名象征性的董事也没有。毫无疑问,金信信托是受托收购,委托人不是别人,正是郑俊怀和他的高管团队。金信信托不过是郑俊怀曲线MBO的过桥工具而已。这样问题就来了,郑俊怀的收购资金2.8亿从何而来?挪用的是不是伊利股份的资金,玩的是不是自己定价卖给自己的游戏,走的是不是用公司的资金收购公司的套路?

于是郑俊怀和他的高管团队却面临着虚假业绩和挪用资金两项指控,2005年法院判处总裁的职务便利秘密成立外部公司,并先后挪用伊利集团1650万元购买伊利的社会法人股票,从中牟取个人利益。以挪用公款罪判处郑俊怀有期徒刑六年。

服刑期间,郑俊怀经过了两次减刑,2008年9月,郑俊怀刑满释放而对于这两次减刑,伊利集团一直颇有微词。举报信中就有针对于郑俊怀减刑的举报内容:“即便如此轻判的6年,在保护伞运作下又被人为操控做了假减刑,减掉2年半。剩下的3年半郑俊怀竟然如住宾馆一般,随时可以回家。”

郑俊怀到底是不是“造谣案”幕后的玩家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吃瓜群众还有大戏可看。但是,为什么郑俊怀与潘刚如此针锋相对呢?因为潘刚实现了郑俊怀没有实现的事,将伊利变成了以潘刚等董事持股的民营企业。

伊利风云录-激流网

如果你去查2017年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则是有伊利而无蒙牛了。蒙牛被中粮收购控股,算是国企了,不进这个名单可以理解。可是,曾经的国企伊利何时变成民企了?

如果再往前追溯,可以发现在2015、2016的民企500强名单中,就有伊利的名字了。而2014年名单中还没有,也就是说:从2014年以后,伊利归为民企了。

由此可知,或许“刘成昆诽谤案”是14年来伊利新老董事会矛盾的集中爆发,在国企改制的巨大红利下,新旧董事集团由于利益分割问题而缠斗了14年!

当时国企改制打的旗号是为了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将效率低下的公有制的国企改成私有制的民企。然而我们从伊利的案例看出来,整个改制浪潮下,企业效率有没有明显提升呢?除了份额做大了,并没有什么提升。真实的“改制”成了各行各业的大佬瓜分“国之重器”的盛宴,而一线工人在短短几年大量失业下岗,焦虑彷徨后,一批人不见了踪影,而另一批人等来了再就业,这个时候企业已不是家,流水线上站的不是国家的主人,而是重复操作,随时替换的机器!

笔者已无意于纠结郑俊怀是否是幕后玩家了,资本大佬争食的丑态没从来都没有什么好欣赏的。

郑俊怀“借鸡下蛋”的手法多么熟练,多么似曾相识啊,他的后辈潘刚学的比他更出色。一部“伊利风云录”折射的是国企改制历程中的一个缩影——有人在这里暴发,有人在这里沉沦。

暴发的人至今长袖善舞,纵横捭阖。沉沦的人还在苦苦挣扎,艰难求生......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太阳也是照常升起,窃取劳动果实的“大盗们”相信邪不压正吗?无论信与不信,听,前方风声呼啸——让子弹飞一会儿!

参考文章:

1.最新:“伊利谣言案”一审宣判了,潘刚洗清流言(公众号“看案”;2018.10.24)

2.涉伊利案媒体人刘成昆妻子:丈夫被抓后还以为被黑社会绑架(刘成昆妻子  公众号“我在抱住”  4月23日)

3.伊利之殇:郑俊怀与潘刚,图穷匕见?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7697639172014101&wfr=spider&for=pc

4.伊利股份黑幕:MBO惹祸 郑俊怀中了自己的埋伏

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39/3072137.html

5.常年屡遭破坏 伊利被迫公开举报信 恳请彻查郑俊怀及其保护伞(公众号“伊利”;2018.10.24)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伊利风云录-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伊利风云录-激流网(作者:徐旭。本文为激流网原创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